2015年办了一个工作手机号,是回收的号码。从那时起,就经常能收到建设银行发给前机主的提示短信。
根据这些短信来看,这张卡不是工资卡,也应该不是主卡,极有可能是绑定了微信支付的一张零用卡。
有趣的是,有一笔收入是来自别人的支付宝转账,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名字。而且这个名字和姓氏都并非常见,在搜素引擎上还有结果。其中一个结果是海淀区一个生物科技公司的法人代表,另外几个结果是此人发表于十几年前关于生物方面的论文。
综合判断,这个法人代表和论文作者应该是同一人,虽然无法肯定。感觉再深挖下去,通过这个转账中出现的其他几个名字,我都可以找出这个前机主的身份了。
分析这些消费和收入短信,看得出来,前机主和我一样,都是个没钱人。当然如果他/她用另外一张卡经常大额消费,那自另当别论。
1. 2015年,银行卡余额最高没超过4000块,最低2.91元。单笔消费支出最多也就几百,单笔入账没过千。
2. 2016年余额最高没超过1000,最低0.76元。
3. 2017年可能做了顺风车司机,有十几笔加起来四五千的顺风车收入,甚至还有一笔7000元整的ATM转账收入。
4. 2018年和2019年这张卡余额最高没超过1000元,消费也都是都是零零碎碎几块几十块,最多一两百的。
5. 唯一不变的是,每年固定20块的短信服务费从来没少过。
2019年12月底开始,突然没有了任何短信。因为这个手机平时用的不多,也就没在意过。不过前几天突然收到连续三条短信,发现前机主的银行卡余额已经到了12万多。也许是要买房?也许是这张卡成了工资卡?不管怎么说,为这位用过同一个号码的陌生人高兴。
以下是对2015年9月到2019年12月的银行短信分析(排除了2021年的最新三条短信样本)。希望这位前机主看到不要生气。
概述:
从2015年9月23日到2019年12月2日,共收到247条银行提示短信。其中支出175笔,收入72笔。收入总计人民币38949.9元,支出总计人民币39055.65元。
收入:
按照金额计算
收入(单位人民币) | 笔数 |
10元以下 | 1 |
20-50 | 3 |
50-100 | 7 |
100-200 | 26 |
200-300 | 14 |
300-500 | 12 |
900-2000 | 5 |
2000-7000 | 4 |
总计人民币38949.9元 | 总计72笔 |
按照收入来源来说,从2015年到2019年,通过ATM现金存入的钱共有20笔,总计2万2000元。ATM存钱的时间基本集中在下午17-20点,有六笔。上午8-11点有4笔,最迟一笔发生在2016年8月20日晚上19:54。
也许这位前机主当时是做小买卖的,还有现金收入?也许还在读书,是父母给存的钱?
一般来说,这位前机主有了收入之后,没几天就迅速消费或者转出去。最大一笔发生在2017年11月15日,计人民币7000元整,但是当天就支出了2000。之后半个月又支出两笔,加起来2500多。
收入里,还有十几笔退货收入,都是消费一两天后,立刻发生了退货。每笔消费和退货金额不大,也就两三百。看来这位前机主是比较挑剔?
另外,2017年,这位前机主开起了顺风车。从2017年4月30日到2018年9月18日,共有16笔顺风车收入,其中13笔集中在2017年。总计4384.30人民币,最高单笔收入500,发生在2017年7月16日。
支出
按照金额计算
支出(单位人民币) | 笔数 |
1-10 | 19 |
10-20 | 23 |
20-50 | 36 |
50-100 | 29 |
100-200 | 34 |
200-300 | 9 |
300-400 | 6 |
400-500 | 6 |
600-700 | 2 |
1000-2000 | 8 |
2000以上到5000 | 2 |
总计人民币39055.65元 | 总计175笔 |
支出时间 | 笔数 |
6-10点 | 43 |
10-12点 | 24 |
12-15 | 27 |
15-17 | 20 |
17-20 | 42 |
20-23 | 15 |
从时间来看,大部分支出时间集中在6点-20点之间,最多的是6-10点和17-20点,可见这位前机主生活作息非常规律。
最晚的一笔支出发生在2016年1月25日凌晨0:01分,金额为29.7元。不知道是不是吃了夜宵。
大部分支出金额集中在1-200元之间。有一些消费看时间和金额应该是饮食支出,比如上面提到的凌晨的夜宵,虽然不能肯定。不过有一笔无疑是吃饭,发生在2019年7月19日早上5:58分,短信提示某烧饼铺消费30元,这位前机主看起来起的很早啊。
2017年10月27日这一天,消费达到了6笔,可以说是单日之最。集中发生在16:58-17:27,分别是42元、8元、10元、14元、18元和10元。也许是和朋友吃了晚饭后,又去逛夜市,一路边吃边逛,买了点冰激凌、棉花糖、章鱼烧之类的小吃?
这些支出中,通过ATM取现有4笔,发生在2015(1笔),2016(2笔),2017(1笔),共计人民币1800元。2017年之后再无ATM取现,看来是电子支付得到了普及。
其实,我还有另外一个号码,也是回收号码。这个号没有前机主的银行提示短信,倒是经常收到网贷平台的催债电话和短信,也不知道这位前机主欠了别人多少钱。